造价资质取消后,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更加注重实际能力和行业经验。这一变革意味着行业准入门槛从“资质审查”转向“能力导向”,个人执业能力、业绩积累和继续教育成为核心竞争力。
1. 强化个人执业能力
取消资质审批后,企业不再依赖资质证书承接项目,转而考核员工的专业水平。从业人员需掌握造价核算、成本控制、BIM技术等核心技能,并能独立完成项目全流程管理。实际案例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雇主重点考察项。
2. 业绩证明替代资质背书
以往资质证书是投标的“硬通货”,现在需通过过往项目成果(如结算报告、成本优化方案)证明实力。建议建立个人业绩档案,突出参与的重大项目、节约成本金额等数据化成果。
3. 继续教育与行业认证
虽然资质取消,但一级/二级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仍具权威性。行业协会的培训(如全过程咨询、数字化造价)可提升竞争力。定期学习新规范(如绿色建筑计价标准)是必备要求。
4. 企业内控标准趋严
部分大型企业会制定内部造价人员考核标准,例如要求3年以上同类项目经验或特定软件操作熟练度。建议关注目标企业的招聘偏好,针对性提升技能。
总结:资质取消倒逼从业人员从“持证上岗”转向“凭本事吃饭”。聚焦能力提升、积累实战案例、保持学习更新,才能在新规下赢得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