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第一学历的争议核心源于官方定义与民间认知的割裂:教育部明确否定“第一学历”概念,但社会招聘中仍存在隐性门槛,导致统招专升本学历性质被误读。争议焦点集中在学历歧视、政策执行偏差及历史观念惯性三方面。
-
官方概念缺失与民间约定俗成的冲突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从未承认“第一学历”这一说法,学历认定以最高学历为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全日制学历分级观念,使得“第一学历”在民间成为评价求职者的隐形标尺,尤其在高薪岗位或科研领域更为突出。 -
学历歧视下的就业隐性门槛
部分企业(如头部互联网公司、高校)在招聘中默认设置“第一学历”门槛,要求本科阶段需毕业于“双一流”院校,导致专升本学生即便获得全日制本科文凭,仍可能因专科起点被筛选机制排除。这种歧视本质是将学历与能力简单挂钩,忽视个人成长潜力。 -
专升本类型混淆加剧认知偏差
统招专升本与成人专升本含金量差异显著:前者第一学历为本科且与普通本科同等效力,后者则属于第二学历。但公众常将两者混为一谈,进一步放大对专升本学历的质疑。 -
历史观念与效率导向的惯性思维
“第一学历”崇拜源于企业追求招聘效率——通过名校背景快速筛选候选人。这种思维固化后,即便政策纠偏,短期内仍难扭转社会对专升本学历的偏见。
总结:争议的解决需多方协同——企业应回归能力本位,求职者需强化核心竞争力,而政策层面可进一步明确学历认定标准,消除信息差。学历是起点而非终点,专升本的价值终将由行动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