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新教材与老教材的核心区别在于:以生活化情境串联知识、强化核心素养培养、优化难度梯度设计,并融入跨学科实践。新教材通过“情境串”整合知识点,增设数学文化板块,分阶段渗透计算教学,同时将评价方式从单一习题转向多维过程评估,更符合低龄学生的认知规律。
-
知识编排逻辑革新
老教材按模块分割知识点(如单独训练计算、图形),新教材则用“校园生活”“家庭购物”等真实场景串联加减法、分类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20以内加减法从集中教学改为分阶段学习(先10以内,再认识数位),降低入门难度。 -
核心素养导向突出
新增“数学文化”“智慧广场”板块,引入古人计数法等数学史内容,结合“分一分”“摆一摆”等动手操作活动(占比提升30%),培养数感、符号意识。旧教材侧重技能训练,新教材更强调思维拓展与抽象能力。 -
难度与结构优化
图形教学从平面辨认改为“立体→平面→立体”螺旋式学习,新增积木拼搭等跨学科活动。计算单元整合更紧密,如将原二年级的“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下移至一年级,但分拆为口算与笔算两阶段,强化算理理解。 -
评价与实践升级
旧教材依赖习题巩固,新教材引入“学习评价表”(如自我评估“我能分类整理书包”),并改造“认识人民币”为“欢乐购物街”综合实践,通过模拟交易理解货币应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总结:新教材通过结构化重组、生活化设计及素养渗透,推动数学学习从“知识积累”转向“能力建构”。家长可结合生活场景辅助学习,如购物中练习计算,拼搭游戏中理解几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