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本科毕业的学生需在2025年12月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2026年9月入学研究生,即“26考研”。这一时间节点由教育部统一安排,考生需在大四上学期完成报名、确认及考试流程,次年春季参与复试调剂,最终实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无缝衔接。
-
明确“26考研”定义与时间轴
若2026年6月本科毕业,则属于“26考研”群体,需在2025年12月底参加初试。关键时间包括:2025年9月预报名、10月正式报名、11月网上确认、12月打印准考证及考试;2026年2月查初试成绩,3-5月复试调剂,6月领取录取通知书并毕业,9月研究生入学。 -
备考阶段科学划分
- 大三寒假前:确定目标院校、专业(学硕/专硕),收集考试科目资料,制定基础复习计划。
- 大三暑假前:完成基础阶段学习,重点攻克英语词汇、数学公式及专业课框架。
- 大四开学后:进入冲刺阶段,刷真题、查漏补缺,同步关注招生简章与考纲变动。
-
考试内容与策略
初试科目通常为政治、英语(一/二)、数学(一/二/三)及专业课。英语需长期积累,政治可后期突击,数学和专业课需分阶段强化。复试侧重综合能力,包括笔试、面试及英语口语,需提前模拟练习。 -
跨考与在职考生的特殊考量
跨专业考生需提前1-2年补足专业课短板;在职备考者建议利用碎片时间,优先突破重点科目。A区(如北上广)竞争激烈,B区(如云南、甘肃)分数线较低,可结合自身实力选择。
总结:26考研的核心是把握“2025年12月初试”这一硬性节点,合理规划大三至大四的备考节奏。早定目标、分科突破、关注流程细节,方能提升“一战上岸”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