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测做题顺序及时间分配,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通用推荐顺序
-
常识判断 (20题,10分钟)
作为最易作答的模块,适合快速进入考试状态,尤其适合知识储备较丰富的考生。
-
资料分析 (20题,20分钟)
分值高且题型相对固定,建议在前期保持高效状态时完成,目标争取80%以上正确率。
-
言语理解与表达 (40题,40分钟)
文字量较大,需集中精力。可先完成简单选词填空,再处理阅读理解,最后作答语句表达。
-
判断推理 (40题,35分钟)
包含图形推理、类比推理等,建议先做思维活跃的题型(如类比),再做图形推理,最后做定义判断。
-
数量关系 (15题,15分钟)
难度较高,建议放在最后阶段,优先选择计算量小或熟悉的题型(如行程问题、容斥原理)。
二、个性化调整建议
-
文科考生 :优先完成言语理解、判断推理中的逻辑填空和片段阅读,利用文字题稳定情绪。
-
理科考生 :提前完成资料分析、数量关系和科学推理,确保理科高分项得分。
-
时间紧张考生 :可先做常识和资料分析,用言语理解模块调整状态,最后完成判断推理和数量关系。
三、注意事项
-
先易后难原则 :避免在前期浪费时间在难题上,确保基础分稳定。
-
模块特点利用 :例如类比推理适合开场破冰,资料分析需专注计算,言语理解可缓解疲劳。
-
时间管理 :每模块预留合理时间,如常识控制在10分钟内,避免超时影响后续答题节奏。
四、典型错误规避
-
避免完全按照试卷顺序作答,如将数量关系前置导致后半段时间紧张。
-
言语理解时不要纠结选项,不确定时优先蒙选,保证答题速度。
通过以上策略,考生可在有限时间内提升答题效率,建议通过模拟考试进一步验证顺序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