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与患者的高效沟通是药学服务的核心能力,其核心技巧包括:以患者为中心的倾听、专业术语的通俗化转换、开放式提问引导互动,以及通过非语言沟通建立信任。 继续教育中需重点掌握这些技能,以提升用药依从性、减少药疗差错,并强化药师在医疗团队中的专业价值。
-
倾听与共情是沟通基石
药师需主动倾听患者诉求,避免打断或急于“灌输”信息。通过眼神接触、肢体语言传递关注,并运用反馈性反应技巧(如“您似乎对用药有些担忧”),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针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或情绪低落者),需调整语速和表达方式,必要时辅以书面说明或家属协助。 -
语言表达的专业性与通俗化平衡
避免使用“半衰期”“首过效应”等术语,改用“这个药每天吃两次,因为它在体内12小时就失效一半”等生活化解释。对复杂用药方案(如胰岛素注射),采用分步演示+患者复述的形式确保理解。案例显示,用“糖果”比喻儿童用药剂量比直接说“毫升”更易被接受。 -
开放式提问与结构化探查
通过“医生告诉您这个药的作用了吗?”等开放式问题了解患者认知盲区。探查不良反应时,借鉴医疗会诊的七个关键问题(如症状开始时间、背景、相关症状等),系统性收集信息。针对慢性病患者,可用“3C”评估法(Comprehension理解、Compliance依从性、Concerns顾虑)定期跟踪。 -
非语言沟通与环境优化
私密安静的咨询环境能降低患者戒备心;微笑、点头等微表情可缓解焦虑。对视力/听力障碍者,需放大字体或靠近耳侧清晰发音。研究表明,药师与患者保持40厘米距离、避免交叉手臂的姿势,能显著提升沟通效果。 -
技术工具与持续学习
利用药历系统记录沟通难点,分析共性问题并优化话术。继续教育应涵盖心理学基础(如情感障碍识别)和最新沟通模型(如四象限药物不良反应交流法),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强化实战能力。
药师需将沟通视为动态技能,定期通过患者反馈和案例复盘迭代方法。记住:一次成功的对话不仅能解答当下疑问,更能为长期药患信任关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