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被骗事件始末涉及多起诈骗案件,从学生个人被骗到机构诈骗,甚至校内人员冒充身份行骗,事件跨度长达20余年,反映出诈骗手段的多样性与防范意识的必要性。
-
学生个人被骗案例:2014年,一名研二学生遭遇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因轻信“警方”要求转账“洗脱嫌疑”,72小时内被骗15.8万元。诈骗者通过改号软件伪造官方号码,利用恐惧心理实施精准诈骗。
-
巨额票据诈骗案:2004年,三名案犯通过伪造吉林大学结算中心印章,分两次骗取4200万元,成为吉林省建国以来最大票据诈骗案。主犯利用校内人员职务便利吸收存款并伪造转账凭证,最终被判处死刑。
-
同等学力招生骗局:2021年,多名学生投诉吉林大学民商法同等学力项目虚假宣传,缴费后无法获得学位。校方将责任推给第三方机构,但学生提供的证据显示学费直接汇入学校账户,且部分课程由校内教师授课,引发集体**。
-
校内人员冒充身份行骗:2015年,一名无业人员冒充吉大“就业安置中心主任”,以安排工作为名半年诈骗近百万元。其伪造公章、虚构岗位,甚至组织虚假培训,受害者多为求职心切的家长和学生。
-
近期虚假招聘与投稿诈骗:2024年至2025年,吉大多次发布声明,揭露不法分子假冒医院名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或伪造学术期刊骗取投稿费用,强调官方渠道唯一性并提醒公众警惕。
总结:吉林大学相关诈骗事件暴露出信息审核漏洞与监管盲区,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均需加强风险防范。公众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对“转账”“保过承诺”等话术保持警惕,避免财产与权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