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得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清代“长春堡”地名,二是因袭辽金时期“长春州”旧称,三是与当地野生“长春花”(月季)有关。其中,官方史料和学术研究更支持“长春堡起源说”,认为1800年清政府设长春厅时,直接借用了当地已有村落“长春堡”的名称;而“长春花说”因缺乏植物学依据逐渐被否定,“辽金沿袭说”则因地理跨度大存争议。
长春堡是清乾隆年间形成的汉族聚居地,位于伊通河西岸,因地处柳条边外蒙满交界处,成为贸易集散地。民间传说“希望春天交易时间更长”催生了地名,清政府设厅时沿用此名。另一种观点认为,辽代长春州(今吉林前郭县)虽与现长春直线距离200公里,但名称可能被间接借用。至于长春花,虽有古籍记载,但本地并无野生分布记录,更多是文学比喻。
总结来看,长春得名是历史行政建制与民间文化交融的结果,建议实地探访新立城遗址和长春堡,感受地名背后的边疆开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