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在机器人芯片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正加速推动国产技术突破,其核心优势在于国家战略支撑下的全产业链协同、高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壁垒突破,以及“芯片-算法-硬件”一体化创新模式。以中央汇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为代表的央企通过专项基金投资、核心技术攻关,已在人形机器人伺服系统、AI主控芯片、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央企在机器人芯片领域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大方向:一是AI主控芯片,如中科曙光的寒武纪思元590芯片支持千亿参数模型训练,兆易创新的GD32VW553系列MCU实现边缘计算功耗降低30%;二是传感器芯片,韦尔股份的CMOS图像传感器、奥比中光的3D视觉技术已导入特斯拉等头部企业供应链;三是算力基建,中国移动的“九天”大模型、中国电信的星万卡智能计算集群为机器人提供云端训练支持。这些技术不仅应用于工业生产线,更在具身智能、多模态交互等前沿场景落地。
从产业生态看,央企通过“国家队+生态链”模式构建护城河。例如中央汇金专项基金投资的埃斯顿,其六轴协作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0.02mm;中昊芯英与宇树机器人合作的“刹那”芯片使G1人形智能体算力提升200%。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体系,加速了谐波减速器、柔性触觉传感器等“卡脖子”技术的国产替代进程。
未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的深化,央企在机器人芯片领域将聚焦三大趋势:量子计算与AI芯片的融合、星载AI实时处理技术的航天级应用,以及CXL 3.0协议下千卡算力池的扩展。建议关注具备“硬核技术+场景落地”双轮驱动的央企生态链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