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品牌故事”栏目诈骗套路的核心是利用国家媒体背书和民族情怀包装,通过虚假宣传、高额收费和伪造资质等手段骗取企业资金。 常见手法包括伪造央视合作资质、夸大播出效果、虚构品牌增值服务等,最终以“国家品牌计划”等名义收取数万至数百万不等的费用后失联或敷衍了事。
-
伪造权威背书:诈骗团伙常伪造央视或地方政府合作文件,冒用“国家品牌战略”名义,甚至PS主持人合影,利用企业信任央媒的心理实施欺诈。部分案例中,骗子会租用临时办公场地,挂假牌匾营造“官方机构”假象。
-
夸大传播效果:承诺“覆盖450家电视台”“日均5400次播放”等不实数据,实际仅在县级台非黄金时段插播,或通过网络平台无人关注的角落投放。有企业支付20万“制作费”后,发现所谓“纪录片”仅是5分钟劣质剪辑视频。
-
收费连环套:先以“免费申报”吸引企业,后续逐步收取“审核费”“播出费”“主持人专访附加费”等。浙江某服装企业被层层收费68万后,节目仅在凌晨3点的地方台播出一次。
-
伪造增值服务:声称提供“百度首页推荐”“海外媒体传播”等附加服务,实则通过刷量造假数据。部分企业收到所谓的“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实为模板生成的虚假文件,评估机构根本不存在。
-
利用信息差收割:针对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老板对媒体行业不熟悉的特点,用专业术语包装话术。例如将普通广告片称为“国家档案级纪录片”,把地方台联播吹嘘为“全球品牌战略落地”。
此类骗局已形成灰色产业链,从伪造资质到水军刷评均有分工。企业需警惕“低门槛高回报”话术,核实合作方真实资质,要求提供电视台官方授权文件并查验付款账户是否为对公账户。若遇强制签约或拒绝提供播出证明的情况,应立即终止合作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