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或14位
考籍号的格式根据考试类型和地区要求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12位考籍号格式(部分地区通用)
-
结构组成
-
前2位:高中入学年份后两位(社会青年为首次参加考试的年份后两位)
-
中间2位:市(区)代码
-
后2位:县(区)代码
-
接下来2位:学籍所在学校序号(学校代码后两位)
-
最后2位:考生在本班的顺序号
-
-
示例
某考生考籍号为“230512000105”,其中“23”表示2023年入学,“05”代表所在市、县,“12”是学校代码,“0001”表示班级序号,“05”为该生在班级的顺序号
-
特点
-
从2013年6月起,广西等地采用此格式
-
考籍号与学籍绑定,高中阶段长期有效
-
二、14位考生号格式(全国统一)
-
结构组成
-
前2位:年度编号后2位(如24表示2024年)
-
中间2位:省代码(如江苏32)
-
中间2位:市、县(市、区)代码
-
中间2位:报考科目组代码(如物理45、历史65等)
-
最后2位:考生序号
-
-
示例
考生号为“1432450012”,其中“14”表示2014年,“32”为江苏省代码,“45”代表物理科目组,“0012”为考生序号
-
特点
-
适用于全国统一考试(如高考)
-
考生号与考籍号的区别:考生号包含科目信息,考籍号仅包含学籍信息
-
三、注意事项
-
地区差异 :考籍号格式可能因省份、考试类型(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存在差异,建议考生以当地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最新文件为准
-
信息变更 :考籍号通常在入学时确定后长期有效,但考生转学、转专业等可能需办理变更手续
以上两种格式分别适用于不同考试场景,考生需根据具体考试要求提供正确的考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