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美国欠中国约7590亿美元债务,主要通过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形成,中国曾是美债第二大持有国,但近年持续减持以降低风险。这笔债务的本质是美国政府向全球投资者发行的国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是主要购买方,属于市场化投资行为而非直接借贷关系。
-
债务规模与变化趋势
中国持有的美债从2011年峰值(约1.3万亿美元)逐年下降,2025年降至7590亿美元,创2009年以来新低。这一调整源于中国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同期,日本仍是美债最大持有国(约1.06万亿美元),但也在同步减持。 -
美债的运作机制
美国通过财政部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填补财政赤字(2025年联邦债务超36万亿美元)。各国央行、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均可购买,中国通过外汇储备投资美债,既保值资产,又获取稳定利息(年息约300亿美元)。美债以美元计价,流动性强,长期被视为“全球最安全资产”。 -
中国减持的深层原因
- 风险对冲:美国债务规模占GDP达123%,高利率环境加剧偿债压力,中国通过减持降低潜在违约冲击。
- 战略调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增加黄金、能源等非美元资产配置,如2024年增持石油和矿产抵债协议。
- 地缘博弈:中美关系波动促使中国减少对美金融体系的依赖,避免美元武器化风险。
-
美国债务的全球影响
若美国债务危机爆发,可能导致美元贬值、全球通胀,但中国已通过多元化布局(如“一带一路”基建投资)分散风险。当前美债77%由美国国内机构(如美联储、养老金)持有,国际债权人压力相对可控。
总结:中美债务关系是全球化金融体系的缩影,中国从“最大债主”转向理性投资者,折射出大国经济策略的成熟。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中国可能进一步优化海外资产结构,而美国债务问题仍是全球经济稳定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