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以“人工智能与问题”为核心命题,聚焦科技时代人类思考能力的辩证关系——关键亮点在于: ①直击AI普及引发的认知焦虑;②强调“提问能力”比“获取答案”更重要;③鼓励探索技术工具与独立思考的平衡点。这一命题既考察考生对科技伦理的洞察力,也检验其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关怀。
从审题角度看,材料隐含三层逻辑:首先承认AI解决表层问题的效率优势,继而质疑“问题总量减少”的错觉,最终引导思考人类在技术浪潮中的不可替代性。高分作文需体现三个维度:技术工具性(AI的局限性)、认知发展规律(问题导向推动文明进步)、个体成长需求(保持思辨习惯)。例如,可对比ChatGPT处理标准化问题的机械性,与人类提出“元问题”的创造性差异。
写作策略上,议论文需构建“现象-本质-对策”框架。现象层列举AI答疑的日常场景(如作业辅导、医疗诊断);本质层引用苏格拉底“产婆术”或爱因斯坦“提出问题比解决更重要”的哲学观点;对策层则需结合青年身份,提出“善用工具而不依赖”“在已知答案基础上追问新问题”等具体建议。记叙文可通过“两代人面对难题的应对差异”等情节,隐喻技术对人思维模式的塑造。
语言表达需避免技术术语堆砌,用生活化类比增强说服力。如将AI比作“数字图书馆”——提供资料却无法替代阅读思考;或比喻为“思维拐杖”——短期辅助但长期可能弱化认知肌肉。金句宜简洁有力,例如“算法解的是题库,人类破的是命题”“当答案触手可及,提问成为稀缺能力”。
总结而言,该作文题的现实意义在于唤醒对“真问题”的敬畏。在技术狂飙的时代,高考作为教育指挥棒,巧妙地将“AI能否替代人类”的宏大命题,转化为对个体思维品质的考察。考生若能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切入,更能展现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