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配音是否涉及版权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根据我国《民法典》及司法判例,自然人声音受法律保护,未经许可擅自AI化他人声音并商用构成侵权。关键点包括:声音具有人身专属性、AI生成声音若具备可识别性则受保护、录音制品授权≠声音AI化授权。
-
法律明确保护自然人声音权益
声音与肖像类似,是识别个人身份的重要标志。我国《民法典》第1023条明确规定,对声音的保护参照肖像权规定。任何未经许可的AI化、复制或商用行为均可能侵权,如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中,法院判决被告赔偿25万元并道歉。 -
AI生成声音的可识别性是侵权判定核心
若AI合成的声音在音色、语调、发音风格上与特定自然人高度一致,足以让公众关联到原声者,则构成侵权。例如,配音演员的AI化声音被用于商业产品,即使经过技术处理,仍可能因可识别性被认定侵权。 -
录音制品授权≠声音AI化授权
即使声音所有者曾授权录制录音制品,也不意味着授权第三方对其声音进行AI化使用。司法实践中,法院明确区分录音制品著作权与声音人格权,未经单独许可的AI化行为属侵权。 -
合规使用AI配音的注意事项
企业或个人使用AI配音时,需确保声音来源合法:- 获得原声者书面授权,明确涵盖AI化及商用范围;
- 使用无版权纠纷的合成声音,如平台提供的已授权音库;
- 避免模仿知名人士声音,防止误导公众或引发争议。
总结:AI配音技术虽便利,但法律边界清晰。尊重声音权益、合规使用技术,才能避免法律风险,推动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