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AI智能眼镜的上市公司正成为科技与资本市场的焦点,这些企业凭借光学技术、芯片研发和整机制造优势,推动智能眼镜在交互、显示和算力上的突破。 随着多模态AI的落地,AI眼镜市场预计2025年全球出货量将达1280万副,中国增速超100%,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迎来爆发机遇。
-
核心技术布局
光学器件是AI眼镜的核心成本项,水晶光电、舜宇光学等公司提供光波导、自由曲面镜片等关键部件;韦尔股份的图像传感器和恒玄科技的SoC芯片则解决了低功耗与高性能的平衡问题。Meta、小米等品牌的产品迭代,直接带动供应链企业技术升级。 -
整机制造与生态整合
歌尔股份、立讯精密作为全球头部代工厂,已为Meta等客户量产智能眼镜;博士眼镜通过线下渠道和验配服务切入C端市场,与雷鸟创新、魅族合作推出融合AI助手的消费级产品。这类企业通过垂直整合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产品普及。 -
细分领域差异化竞争
部分公司聚焦特定场景:创维数字开发轻交互AR眼镜适用于办公场景;齐心集团的工业定制眼镜支持管线巡检;永新光学的医疗辅助眼镜已批量出货。差异化定位帮助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建立壁垒。 -
盈利与增长潜力
头部企业如安克创新(净利率8.7%)、力芯微(毛利率42.4%)通过技术溢价保持高盈利;瑞芯微、协创数据等芯片厂商受益于AI算力需求激增,2025年业绩预期增幅超150%。
AI眼镜产业仍处早期阶段,技术迭代和用户习惯培养是关键。 投资者需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客户绑定深度,而消费者可优先选择具备成熟生态链的品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