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的“五大监管”是新时代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框架,其内涵与实践可概括如下:
一、五大监管的核心内容
-
机构监管
强调整体性,通过资本约束、公司治理、市场准入等手段,防范“伪创新”和系统性风险。重点关注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合规文化及科技支撑能力,实现分类分层监管。
-
行为监管
体现人民性,以“管合法更要管非法”为核心,严防“有照违章”与“无照驾驶”并存。通过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惩戒机制,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质效。
-
功能监管
强调一致性,建立跨机构、跨市场的统一监管标准,防范监管套利。重点关注资管类业务、交叉金融领域及普惠金融,通过科学标尺实现监管贯通。
-
穿透监管
突出精准性,通过股东行为、资金流向、业务实质的穿透式监管,揭示隐藏风险。尤其关注金融创新产品背后的真实风险,防止以创新名义规避监管。
-
持续监管
覆盖金融机构全周期、风险全过程、业务全链条,实现动态监管。通过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结合,确保监管时效性和有效性。
二、监管架构特点
-
矩阵体系 :如“五官”与“五指”比喻,既相互独立又协同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
风险导向 :根据机构风险属性配置监管资源,实现“高风险多监管、低风险少监管、无风险不监管”。
-
协同机制 :强化金融监管部门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协作,形成群防群治格局。
三、实践目标
通过“五大监管”体系,构建“五性”监管标准:整体性、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以提升金融监管效能,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金融稳定。例如,上海监管局以“五性”为标杆,探索金融行业“五篇大文章”,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