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自2019年起正式将汉语纳入国家统一考试(高考)科目,成为全球首个将汉语作为外语选考的国家。这一举措既是中俄关系深化的标志,也反映了汉语在全球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为俄罗斯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语言选择,同时促进了中俄文化互鉴与人才交流。
-
政治与经贸驱动的语言政策
汉语纳入俄罗斯高考的核心动因源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两国在能源、科技、基建等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2024年双边贸易额已突破1200亿美元。掌握汉语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俄罗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需求,而高考改革正是为了系统化培养这类人才。例如,俄罗斯43个地区在2019年首次汉语高考中即有289名考生参与,此后人数持续增长。 -
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与挑战
俄罗斯汉语学习者数量近十年增长超300%,2017年达5.6万人,但教学资源仍面临瓶颈。高考推动下,俄罗斯加速制定***学大纲,并增设孔子学院(全国共19所)以弥补优质课程缺口。考试内容涵盖听力、阅读、语法及写作,其中量词搭配(如“三只小狗”)和助词辨析(如“得、地、的”)成为俄罗斯学生的普遍难点,反映出汉语教学的本地化适配仍需优化。 -
国际趋势与双向文化影响
俄罗斯并非唯一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爱尔兰、德国等也相继将汉语列为高考科目。这一趋势与中国将俄语纳入高考形成呼应,凸显语言作为文化桥梁的作用。俄罗斯试卷中“人们为什么学外语”的作文题,既考察语言能力,也引导学生思考跨文化交流的意义,而中国学生对俄罗斯汉语考题的“共鸣”,则揭示了语言学习背后的共同挑战与乐趣。
汉语纳入俄罗斯高考既是实用主义的选择,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随着中俄合作向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领域拓展,汉语能力将成为俄罗斯年轻一代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不仅为两国人文交流注入活力,也为全球语言教育体系多元化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