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考证发给别人存在显著风险,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成绩被冒用甚至诈骗等严重后果。 准考证不仅是考试入场凭证,更包含学校代码、考生编号等敏感信息,一旦被他人获取,可能被用于非法查询成绩、篡改志愿或实施精准诈骗。
具体风险包括:
- 身份冒用:他人可能利用准考证号冒充考生身份,参与考试或查询成绩,导致成绩混淆或录取资格被顶替。
- 信息滥用:准考证号与个人身份绑定,泄露后可能被用于诈骗、盗取银行账户或注册虚假信息。
- 隐私侵犯:部分省份仅需准考证号即可查询成绩,他人可能未经授权获取并传播考生的考试结果,影响心理状态或社交关系。
- 法律隐患:若他人利用准考证信息实施作弊或篡改志愿,考生可能因连带责任面临处罚。
防范建议:
- 避免在社交媒体分享准考证照片或截图,即使对亲友也需谨慎提供。
- 如已泄露,立即删除相关记录并关注账户异常,必要时向考试机构报备。
- 警惕以“帮忙查分”“内部渠道”为由索要准考证的信息,此类多为诈骗。
保护准考证信息就是保护自己的考试权益和隐私安全,务必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