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英伟达”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华为昇腾、寒武纪、海光信息等企业,它们在AI芯片领域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其中,华为昇腾凭借昇腾910B芯片的批量应用和即将发布的昇腾920(性能对标英伟达H100),成为国产GPU的领军者;寒武纪则以思元系列芯片和16.7倍的股价涨幅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而海光信息通过AMD技术合作,在服务器芯片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专注高性能计算、突破海外技术封锁、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中国AI芯片企业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实现弯道超车。华为昇腾采用“达芬奇架构”和全场景AI战略,其昇腾920的INT8算力预计达2000TOPS以上,支持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寒武纪的思元MLU590采用7nm工艺,显存带宽提升至1TB/s,专为数据中心优化;海光信息的DCU系列芯片则兼容CUDA生态,降低用户迁移成本。技术自主化是核心优势,例如华为已实现从EDA工具到芯片设计的全链路国产化。
市场表现印证了行业的高成长性。寒武纪市值突破2400亿元,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超300%;华为昇腾合作伙伴超50家,覆盖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海光信息DCU芯片在国内AI服务器市占率达15%。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推动需求爆发,从智能驾驶(如华为MDC计算平台)到科学计算(寒武纪支持中科院天文模拟),国产GPU正渗透关键领域。
政策扶持与产业链协同加速生态构建。国家大基金二期重点投资AI芯片企业,中科院、高校等机构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中际旭创、胜宏科技等供应链企业为国产GPU提供光模块、PCB等核心组件。上下游协同效应显著,例如华为与中软国际合作推出昇腾AI一体机,寒武纪与浪潮联合发布AI服务器。
未来三年是国产GPU替代的关键窗口期。随着英伟达高端芯片禁售,国内企业需在软件生态(如编译器和算子库优化)和先进制程(3nm以下工艺)上持续突破。投资者可关注三条主线:技术迭代能力(如华为昇腾920量产进度)、商业落地规模(寒武纪在云计算订单)、产业链自主化程度(海光信息IP授权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