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其独特的名称与构造体系体现了千年工匠智慧。 从抬梁式构架的层叠力学美,到斗拱的悬挑艺术,再到榫卯的弹性抗震设计,这些结构不仅承载屋顶重量,更赋予建筑文化灵魂。通过图解解析柱、梁、枋、檩等关键构件,可直观理解“墙倒屋不塌”的奥秘。
-
三大主流木构架类型
- 抬梁式:北方官式建筑主流,立柱支撑层层缩短的梁,形成三角形屋架,适合大跨度空间,如故宫太和殿。
- 穿斗式:南方民居常见,立柱直接承檩,穿枋横向串联,节省木材且适应山地地形。
- 井干式:原木堆叠成墙,多用于林区,结构简单但耗材量大。
-
关键构件图解与功能
- 柱:垂直承重,分檐柱、金柱、角柱等,柱础防潮。
- 梁枋:横向受力,月梁弯曲抗压,随梁枋稳固节点。
- 斗拱:悬挑屋檐的“弹性支座”,唐宋时期兼具结构与装饰。
- 榫卯:燕尾榫、管脚榫等数十种,通过咬合消解地震能量。
-
屋顶等级与细节
- 庑殿顶(最高等级)、歇山顶、悬山顶的脊饰(正脊、垂脊、戗脊)与吻兽(螭吻、蹲兽)反映礼制。
- 瓦作(筒瓦、板瓦、滴水)与椽条排布,形成排水与曲线美感。
提示:古建木结构的术语与图解是理解其抗震、美学价值的基础,现代木构设计仍从中汲取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