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应手法在小说中能增强结构严谨性、突出人物形象并深化主题,常见的有首尾照应、伏笔照应、细节照应等多种类型,下面为你详细介绍相关小说例子。
小说中常见且典型的照应手法是《项链》里的伏笔照应。作者在前面描述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的急切,如“她迟疑而焦急地问:‘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当然可以。’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为后文丢失项链后的慌乱以及为赔偿项链付出巨大代价埋下伏笔;结尾处玛蒂尔德归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未打开盒子的细节又与前文借项链情节相照应,巧妙地推动了故事发展。
对话照应的例子可见于《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通过这种重复照应,强化了悲剧氛围,也让读者更深刻感受到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动作细节照应方面,《孔乙己》中前后对孔乙己掏钱的动作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显出其当时还有些许阔绰与故作姿态;“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摸”字则描绘出他后来穷困潦倒的悲惨境地。这两个动作细节形成对比性的照应关系,清晰地展示了孔乙己命运发展的脉络。
物件细节照应如同《蜡烛》里,作者多次描写老妇人 45 年前结婚用的一双喜烛,而如今她把这双喜烛插到了烈士的坟头上。通过对蜡烛的多次细致描写,反复呈现,有力地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深深的悼念之情。
关键词语照应如一篇围绕梦想与坚持的小说,主角在困境中总是念叨着“再试一次,就能成功”,这个词组在不同情境下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伴随着主角克服困难的情节,它作为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补充,突出了梦想与坚持的重要性,深化了主题 。
照应手法在小说中形式多样,无论是伏笔照应、对话照应,还是动作细节、物件细节、关键词语的照应,都通过前后关联的巧妙设置,让小说情节更连贯、人物更鲜活、主题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