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作为江苏省唯一集中供暖的城市,其供暖能力源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历史政策沿革、资源产业优势及居民刚性需求四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地处淮河以北的徐州冬季寒冷干燥,年均低温期长达3.5个月,最低气温可达-22.6℃,供暖成为民生刚需;历史上因山东代管时期引入北方供暖体系并延续至今,叠加地方政府通过法规明确供暖周期与温度标准(如《徐州市集中供热条例》规定11月21日至次年3月10日为供暖期,室温不低于18℃),为供暖提供了制度保障;丰富的煤炭资源与热电产业基础(如5家热电企业就近覆盖主城区)降低了供暖成本,而近年清洁能源技术(如空气源热泵、分布式电锅炉)的推广进一步提升了供暖可持续性;居民对供暖的高需求推动覆盖范围从260个小区持续扩展,新建小区均将供暖列为标配。
-
地理位置与气候决定供暖必要性
徐州位于江苏最北端,淮河以北、黄河以南,属于典型的北方气候带。冬季受西北冷空气影响显著,年均低温期长达105天,极端低温达-22.6℃,体感温度甚至低于部分北方城市。这种气候特征使徐州成为江苏唯一需强制供暖的区域,与同省南部城市形成鲜明对比。 -
历史政策推动供暖体系延续
上世纪60年代山东代管期间,徐州被纳入北方集中供暖体系,此后的城市规划保留了供暖设施与传统。2013年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如每吨蒸汽补贴20元)和法规建设(如2016年施行《徐州市集中供热条例》)巩固了这一体系,使供暖成为法定民生服务,而非单纯市场行为。 -
资源与产业优势支撑低成本供暖
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坝山等5家热电企业环绕主城区,煤炭资源与天然气管网保障了能源供给。热电联产模式利用发电余热供暖,成本较纯商业供暖低30%-40%,而近年推广的空气源热泵技术(COP值超3.0)进一步将运行费用降至15-20元/㎡,仅为传统电暖的1/4。 -
居民需求与城市发展双向驱动
供暖覆盖率从2010年的260个小区持续扩大,新建小区100%配备供暖设施。分户计量、政府补贴等政策(如2024年供暖价26.8元/㎡)提升了居民使用意愿,而老旧小区改造中供暖成为重点工程,反映市民对“温暖过冬”的强烈诉求已深度影响城市发展规划。
徐州供暖实践证明,非强制供暖区通过政策创新、资源整合与技术升级,同样能实现高效低碳的集中供暖。其经验为南方类似气候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未来随着清洁能源占比提升,供暖体系将更环保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