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脊梁以无私奉献、科技报国为关键亮点,如程开甲、邓稼先,他们在国家建设中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在科技领域不懈探索,为国家的强大和安全立下不朽功勋。
程开甲 1918 年出生于江苏吴江,1937 年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公费生,当时中国正遭受日寇蹂躏,“科学救国”信念在他心中扎根。1946 年赴英国留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恩,共创超导“双带模型”。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他毅然决定回国。1960 年,42 岁的程开甲接到神秘调令,加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程。此后,他隐姓埋名,在罗布泊扎根 20 多年,技术上研究、决策、主持了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等 6 个首次在内的 30 多次核试验且全部圆满成功,还科学地规划筹建了多学科、高水平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该研究所获得 2000 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填补国内空白。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程开甲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是我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家级最高荣誉,90 岁高龄还在推导新型材料方程,还将国家最高科技奖 500 万奖金全数捐赠,如今无数“程开甲们”在新的科研战场续写传奇。
邓稼先 1924 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父亲邓以蛰是著名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卢沟桥事变后,他因怒扯日本国旗遭父亲担心,后前往昆明。父亲叮嘱他“学科学对国家有用”,他牢记于心,1941 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 年大学毕业后任教,1946 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及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1948 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不到两年修满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 9 天后回国。回国后,他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6 年加入中国***。1958 年 8 月,34 岁的他接受钱三强提的“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任务,出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对妻子说:“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此后 28 年间,他深藏身与名,全身心投入核武器研制,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在大漠戈壁度过 10 年时光。1979 年一次氢弹试验中,降落伞未打开,氢弹摔落,他不顾阻拦冲进试验场寻找原因,明明知道弹头里钚 239 辐射厉害,仍把国家利益置于首位。1969 年他被查出患直肠癌,在生命最后时光,仍和于敏书写《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临终前还关心尖端武器发展。他长期从事核试验工作,身体受严重辐射,在病痛中仍坚持工作,展现了伟大的奉献精神。
“位卑未敢忘忧国”,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情怀,像屈原、文天祥、林则徐等,近代的革命者也展现出非凡的民族气节。中国***人更是弘扬了舍生取义精神,李大钊为革命从容就义。这些精神传承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程开甲、邓稼先等科学家,是新时代的 “中国脊梁”,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当代人在各个领域攻坚克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