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与水汽条件不足是近年冬季少雪的核心原因。暖冬现象导致气温持续偏高,冷空气强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降雪条件,而水汽输送中断进一步加剧了“无雪”现象。这一变化不仅影响自然生态,还可能引发农业风险与健康问题。
-
气候变暖削弱降雪基础
全球气温上升使冬季低温阈值难以达标,水汽多以降雨形式出现。例如2025年冬季,我国中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0.4℃,霜冻线北移,导致传统降雪区仅出现雨夹雪或干燥天气。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抑制局部降雪形成。 -
大气环流异常干扰冷暖气团配合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副热带高压偏西,阻碍暖湿气流北上;拉尼娜效应因海洋温度异常减弱,冷空气“分兵南下”后强度不足。例如河南地区因西风槽与副高配合失衡,2025年1月仅出现短暂小雪且无积雪。 -
水汽输送不足与地形限制
冬季盛行干燥西北风,山区地形(如太行山)阻挡水汽深入内陆。即使冷空气抵达,缺乏充足水汽支持仍无法形成降雪。辽宁等地曾因单一冷气团控制,出现持续晴冷无雪天气。 -
区域性暖冬的连锁影响
西伯利亚“冷极”气温较历史均值高10.3℃,削弱寒潮强度。长期少雪可能导致土壤墒情不足,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干燥空气加剧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
冬季少雪是多重气候因素叠加的结果,需关注极端天气常态化趋势,并推动减排行动以缓解生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