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调理性至上、艺术形式规范统一、人物塑造类型化且语言追求典雅华丽等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形成于17世纪的法国,深受王权与资产阶级博弈影响,其核心在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作品常歌颂贤明君主的绝对权威,如将国王塑造成矛盾的最终裁决者,以此巩固君主专制。文学创作严格遵循“三一律”,要求时间、地点、情节高度统一,虽增强了戏剧冲突与紧凑感,但也束缚了创作自由。这类作品多为悲剧,以帝王将相的命运为核心,排除命运观念,强调人物通过自身意志克服困境,如高乃依的悲剧作品。
理性主义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另一核心特征。受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哲学影响,作家秉持“理性至上”原则,以逻辑与条理审视世界,抑制个人情感。爱情、情欲等感性内容被贬低,代之以责任与义务的优先地位,文学被视作道德教化工具。古典主义作品多取材古希腊罗马典籍,模仿其体裁与结构,形成庄重典雅的文风。高乃依的悲壮雄健与拉辛的细腻柔情代表两种经典风格,诗体语言尤其注重精准与对称,兼具艺术性与规范性。
在批判性上,古典主义揭露贵族的腐朽堕落,讥讽资产阶级攀附贵族的虚荣心态,通过喜剧实现社会讽刺,倡导道德改良。人物塑造遵循类型化原则,将角色抽象为伦理符号而非复杂个体,强调普遍人性而忽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语言方面,摒弃俚俗表达,追求华丽辞藻与典雅腔调,符合宫廷审美趣味。至18世纪,“三一律”等教条逐渐被抛弃,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兴起推动文学向更自由多元的方向发展。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质反映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政治与审美需求,虽存在局限,但对戏剧结构、语言规范及文艺批评体系的构建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