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为学者
张文显作为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其职业选择和角色定位可以从以下角度综合分析:
一、职业定位与学术理念
-
学者身份的坚守
张文显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仍然是个学者,不会因为当了院长而改变”。这种学术至上的理念贯穿其职业生涯,从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到法院院长,学术研究始终是其核心追求。法理学教材的编写和法学理念的推广,进一步体现了其将学术贡献置于管理职责之上的态度。
-
学术理念的坚持
张文显主张“权利本位”的法理学核心理念,这与主流法学界逐渐形成的“权力制约”理念存在差异。这种理念冲突可能导致高校对法学学科的投入减少,影响学科排名和人才吸引力,间接影响其职业发展空间。
二、个人选择与职业发展
-
健康因素
张文显曾因支气管类疾病困扰,认为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较大,因此考虑迁往环境更优的地区养老。
-
学术与情感因素
尽管存在健康隐患,他仍选择保留吉林大学的学术身份,辞去浙江大学待遇但保留荣誉头衔,并持续参与学术工作。这表明学术情结和情感纽带在其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对“不当官”的理解
-
主动选择学术角色
张文显的“不当官”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主动选择以学者身份发挥影响力。他通过学术著作、教学和司法实践,继续推动法学理论创新和司法改革。
-
改革与责任的平衡
作为法院院长,他亦承担着司法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责任。例如推动高校去行政化、完善财产申报制度等举措,体现了其将学术理想与实践需求结合的职业追求。
总结
张文显的职业选择反映了学者型领导对学术理想的坚守与现实责任的平衡。他通过学术研究、教学改革和司法实践,持续为法学领域贡献力量,其“不当官”的本质是“不当学术官僚”,而是“当学术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