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领域的整改措施聚焦于全链条监管、行业风气净化、长效机制建设三大方向,旨在解决购销腐败、质量安全、价格虚高等核心问题。关键措施包括强化主体责任、推进带量采购、严打权力寻租、优化医保监管等,通过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实现系统性治理。
-
规范生产流通秩序
推动医药企业诚信经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常态化开展药品和高值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压缩灰色空间。严查招投标、新药申报等高风险环节,加强医药代表管理,杜绝“带金销售”。 -
整治医疗行业不正之风
压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规范诊疗收费与合理用药,重点监管“关键少数”岗位的腐败行为。建立智能监管系统,通过病案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监督,打击过度医疗、虚假宣传等乱象。 -
保障药品质量与安全
加强生产环节合规性检查,严格原料药与冷链管理,推行药品全流程追溯。针对执业药师“挂证”、过期药品销售等问题,实施动态档案管理与信用评级,倒逼企业自律。 -
强化医保基金监管
严打欺诈骗保行为,开展飞行检查与专项整治,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同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信用评价制度,确保基金使用高效透明。 -
构建长效治理体系
通过“纠建并举”补齐制度短板,例如编制权力清单、轮岗高风险岗位、完善学协会管理。加强跨部门协作与纪法衔接,形成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法治保障的闭环。
当前医药整改已进入深水区,需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同时平衡监管与创新。公众可通过正规渠道举报违规行为,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医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