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X 1660 Ti被称为“智商测试卡”的核心争议在于其定价与性能定位的错配:相比同期竞品RTX 2060仅低10%-20%的价格,却**了光线追踪和DLSS核心技术,性能仅持平上一代GTX 1070,未能延续“代际性能翻倍”的预期,被部分用户视为“刀法精准”的营销策略产物。
-
性能与定价的失衡
1660 Ti基于图灵架构,虽采用GDDR6显存和1536个流处理器,但实际游戏表现仅比GTX 1060提升约30%,远低于用户对“新一代显卡”的期待。其首发价2199元与RTX 2060(约2500元)差距有限,却缺少后者的光线追踪和DLSS功能,性价比争议由此爆发。 -
“**版”的定位尴尬
作为RTX 2060的简化版,1660 Ti砍掉了图灵架构最核心的光追单元,仅保留基础图形性能。而同期AMD竞品如RX 590价格更低,进一步凸显其“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用户调侃“加300元上2060更划算”,使其背负“考验消费者决策智商”的骂名。 -
代际升级的落差
对比历史规律(如GTX 1060性能持平GTX 980),1660 Ti本应战平GTX 1080,实际却仅与GTX 1070相当。这种“挤牙膏”式的性能提升,让期待“换代飞跃”的玩家感到失望,认为其是“换壳马甲卡”。 -
市场策略的反噬
NVIDIA通过细分产品线(1660/1660 Ti/2060)覆盖价格区间,但1660 Ti与2060的性能差距(约15%-30%)远小于价格差(约10%-15%),导致预算有限的用户陷入“加钱陷阱”,被戏称为“老黄刀法试金石”。
总结来看,1660 Ti的争议本质是厂商定价策略与用户心理预期的碰撞。对于从GTX 960/1060升级的用户,它仍是性价比之选;但追求新技术或极致性能的玩家,则会认为其“诚意不足”。理性选择需结合预算与实际需求,而非被标签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