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特点如下:
一、客观物质性
-
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的客观性
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但主体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实践使用的工具(如生产工具)和作用的对象(如自然物、社会现象)也都是客观物质。实践过程及其结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
实践的客观结果
实践活动的结果(如产品、社会变革)是外在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具有可验证性。例如,建筑师通过实践将设计图纸转化为现实建筑,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客观可感知的。
二、自觉能动性
-
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是主体在意识指导下,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主动进行的活动。例如,人类通过科学实验探索自然规律,或通过生产活动改造自然环境,均体现了目的性和计划性。
-
与动物行为的本质区别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驱使的,而人类的实践是理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例如,建筑师在建造前会在脑海中构建设计模型,这一过程是意识指导下的能动行为。
三、社会历史性
-
社会关系的体现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主体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开展实践(如家庭、阶级、国家关系)。例如,生产实践需要社会分工协作,科学实验往往依赖团队合作。
-
历史条件的影响
实践的内容、形式和规模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实践以机械化为主,而现代社会则强调信息化和智能化。
总结
实践活动的三个特点相互关联、辩证统一:
-
客观物质性 是基础,确保实践与意识活动的区别;
-
自觉能动性 是核心,赋予实践以目的性和创造性;
-
社会历史性 是条件,反映实践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发展。
通过理解这三个特点,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根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