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仍存在催收行为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
行业考核与业绩压力
催收机构通常将年末作为业务考核重点,通过加大催收力度完成业绩目标。例如银行为控制风险、清理逾期款项,会加速春节前的催收节奏。
-
经济环境与信贷政策影响
经济复苏不理想导致企业资金紧张,银行为降低坏账风险,收紧信贷政策要求借款人快速还款。消费信贷普及后,年末还款压力集中爆发,进一步推高催收强度。
-
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
虽然《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禁止节假日上门催收,但部分机构可能通过电话、短信等非接触式方式继续追讨,或利用债务人心理压力施压。例如国庆、春节等假期,催收电话可能因成本较低而持续。
-
债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春节期间家庭支出增加,债务人可能优先满足消费需求,导致还款意愿下降。社会比较压力可能加剧焦虑,使其更易接受催收。
建议 :若遭遇节假日催收,可明确拒绝非法手段(如上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并保留沟通记录作为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