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H20芯片的国产替代厂商正加速崛起,华为昇腾、寒武纪、壁仞科技等企业凭借自主架构与算力突破,逐步填补H20受限后的市场空白。 这些厂商在性能、生态兼容性及供应链安全方面展现出差异化优势,推动中国AI算力体系从“依赖进口”转向“自主可控”。
华为昇腾系列是当前替代H20的主力选择,昇腾910B采用中芯国际N+1工艺实现256TFLOPS@FP16算力,性能与H20相近;而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的昇腾920将进一步提升至900TFLOPS,直接对标英伟达H100。华为通过CloudMatrix计算系统聚合算力,超节点性能已比肩英伟达高端方案。寒武纪的思元590芯片通过第五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MLUarch04)优化稀疏运算,获字节跳动等企业订单,可覆盖云端训练场景。壁仞科技的BR100采用Chiplet技术,在FP8精度下实现1.8ExaFLOPS算力,主攻H20的中低端推理市场。摩尔线程的MUSA架构兼容90%CUDA指令,其夸娥智算集群支持70B模型推理,显存智控技术将吞吐量提升40%。
国产替代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软件生态迁移。例如,海光信息的DCU系列虽兼容CUDA生态,但用户需适配自研软件栈;华为昇腾需从PyTorch转向MindSpore框架,开发周期可能延长。不过,这些厂商正通过联合互联网巨头(如BAT)推出联合解决方案,加速生态落地。供应链方面,中芯国际的6nm工艺与长鑫存储的HBM技术已支撑昇腾920量产,标志着制造环节的自主突破。
随着美国对H20芯片的出口禁令持续,国产替代厂商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短期需克服生态适配与成本问题,但长期看,技术自主化趋势不可逆转。企业应结合场景需求选择替代方案——训练场景优先考虑华为昇腾或寒武纪,推理任务可评估壁仞科技或摩尔线程,同时关注2025年新一代芯片的量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