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寒假的一天》以儿童视角生动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爱国青年的热血抗争,通过雪兵被毁的隐喻和街头演讲的纪实描写, 既展现战乱年代的特殊寒假记忆,又深刻传递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民众呼声。 这篇创作于1930年代的作品,将家庭日常与时代洪流交织,至今仍以鲜活的文学力量引发共鸣。
小说开篇用细腻笔触勾勒冬日清晨:兄弟俩发现精心堆砌的雪兵被巡警踩毁,童真世界第一次触碰强权的粗暴。“费了一番心思制作出来的美术品被破坏得干干净净”的痛惜,暗喻着国土沦丧的集体创伤。随着兄弟俩走上街头,市井年味与救国宣传形成强烈反差——冻僵的菜担、打年锣鼓的孩童,与藏青呢制服学生“救国运动”的激昂演说交织,“亲爱的同胞”的呼喊穿透小年夜,展现青年以血肉之躯唤醒民众的赤诚。
文中表哥的形象极具象征意义。他站在饭馆阶石上演说的场景,“浓眉毛下悲愤的眼神”“举起双手的姿势”的细节,将历史书写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的人性温度。而关城门的荒诞插曲,“把我们看作盗匪”的控诉,直指当局“不抵抗政策”的荒谬。叶圣陶用孩子眼中“鞋后跟马蹄铁”的观察,举重若轻地完成对强权的批判。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兼具童趣与厚重。弟弟对雪兵的天真留恋、围观群众从喧哗到静默的转变,展现文学大师对生活肌理的精准捕捉。而“万万千千的心团结成一颗心”的宣言,至今仍闪耀着跨越时代的精神价值。当兄弟俩最终挤进人群聆听演讲时,个人的寒假记忆已升华为一代人的历史见证。
要理解这篇作品,需注意两点:一是儿童视角对战争书写的净化作用,二是叶圣陶将“救亡”主题植入市井烟火的独特手法。文中巡警皮鞋与雪兵、年货摊与宣传旗的意象碰撞,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张力的寒假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