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一堂融合历史、自然与科技的爱国思政课,通过多地实景课堂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现代建设的日新月异,激发青少年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
-
沉浸式实景课堂的震撼体验
节目从殷墟甲骨窖穴的文明探源,到青海雪豹栖息地的生态保护,再到伶仃洋跨海大桥的工程奇迹与嫦娥六号登月的科技突破,以“多地实景联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历史“活起来”,更让青少年直观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成就,从文明根脉到未来探索,构建了立体化的国家认知。 -
平凡奋斗者的精神共鸣
奥运健儿潘展乐、野生动物救护者齐新章等榜样人物,以真实故事诠释“可爱中国”的核心——人的奋斗与担当。他们的经历证明,爱国不仅是宏大叙事,更是日常的坚守与突破。这种“小人物大情怀”的叙事逻辑,有效拉近青少年与家国情怀的距离,激发“强国有我”的行动力。 -
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节目将甲骨文研究与人工智能、生态保护与航天科技并置,凸显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特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既回应了青少年对科技的好奇,也传递了“文化自信需扎根历史”的深层理念,为创新思维注入文明底蕴。 -
教育价值的延展性设计
通过学生观后感的真实反馈可见,节目成功触发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化。南岸区师生提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一粒好种子”等实践目标,证明优质内容能跨越屏幕,成为校园思政课的延伸,推动价值观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
总结:这堂课以“可爱”为情感纽带,将国家形象具象为可触可感的场景与人物,是EEAT标准中“经验性”与“专业性”的典范——既有亲历者的真实视角,又有教育者的权威设计,更通过青少年共鸣验证了内容的可信度与长效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