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张艳宁团队是国内顶尖的计算机视觉与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研究团队,以“原创技术突破”和“国家重大需求应用”为核心优势,23年内两度斩获计算机视觉顶会**学生论文奖(ICCV 2011、CVPR 2023),首创黄河洪水智能预测模型,研究成果应用于航天、航空、黄河治理等关键领域,团队带头人张艳宁教授为IEEE Fellow、CCF夏培肃奖得主,学术影响力与工程贡献兼具。
-
国际学术标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双冠王”
团队在CVPR 2023提出的《基于极大团的三维配准重方法》从9155篇论文中胜出,成为该会议23年来首个全部作者来自中国高校的**学生论文,突破传统方法局限,实现无需样本训练的高精度三维重建,为航空航天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此前2011年已获ICCV**学生论文奖,是国内唯一同时包揽两大顶会该奖项的团队。 -
黄河治理的AI先锋:从理论到应用的闭环创新
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合作近20年,团队首创“空天地协同河势监测技术”,通过卫星与无人机图像智能解译,提升洪水预测精度和预见期,攻克历史资料缺失区域预测难题,相关技术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央视报道。2023年进一步构建国内首个黄河流域水文大数据体系,推动防洪减灾智能化。 -
空天地海一体化:国家战略需求的“技术引擎”
团队领衔的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聚焦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处理,成果应用于我国首颗空间碎片探测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目标识别等重大工程,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专利150余项,技术落地航天、能源等19家单位。 -
学科交叉与人才培养:产学研深度融合
团队长期探索人工智能与水文学、航天工程的交叉创新,培养出多名青年学者,如张秀伟、尹翰林等带领学生突破站点群智能预测模型,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能力,彰显“西工大模式”的育人成效。
总结:张艳宁团队以“顶天立地”的科研风格,兼具国际学术竞争力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力,是计算机视觉与空天信息交叉领域的领军力量,未来将持续推动AI技术在重大工程与民生领域的深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