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正遭遇2025年最强高温侵袭,沿淮淮北局部气温已突破38℃,阜阳、淮南等地成为“热力中心”,且高温将持续至五一假期中期。 此次高温范围广、强度大,叠加气象干旱,需重点防范中暑及热射病风险。
-
高温实况与趋势
5月1日起,安徽江北地区率先突破36℃,阜阳5月2日最高达38℃,淮南36℃。高温由副热带高压控制引发,伴随晴热少雨,沿淮淮北持续34~37℃。预计3日起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5~10℃,但假期前期高温仍主导。 -
健康风险与防护
高温易诱发热痉挛、热衰竭甚至致命的热射病。重点人群(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儿童)需避免10—16时外出,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穿戴浅色透气衣物。若出现头晕、抽搐或意识模糊,需立即降温并就医。 -
气象干旱加剧影响
高温叠加降水稀少,淮河以北旱情持续,可能影响夏播作物生长。建议农业灌溉避开正午,采用遮阳网减少蒸发,同时防范田间作业中暑。 -
历史对比与长期趋势
安徽1966年霍山曾录得43.3℃极端高温,但此次过程强度接近2013年特强高温事件。数据显示,近30年夏季高温日数增加,沿江江南年均高温日超20天,极端天气或成新常态。
提示: 公众可通过“安徽气象”官网实时查询预警,备足防暑药品,合理调整出行计划。高温虽短暂缓解,但夏季防暑仍需长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