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编码、名称、币制、原产国
核注清单与报关单的比对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核心要素,需确保两者数据一致以确保通关和库存管理的准确性:
一、基础信息比对
-
商品编码
核注清单与报关单的10位海关商品编码必须完全一致,这是两者关联的核心依据。
-
申报计量单位
两者需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如吨、件、套等),且需符合海关规范。
-
中文商品名称
商品的中文名称需完全一致,包括品牌、规格等详细信息。
-
币制与原产国
货币单位(如美元、人民币)和原产国(或最终目的国)需与核注清单保持一致。
二、数量与状态核对
-
数量关系
-
需申报时:核注清单与报关单需保持一对一对应关系,数量需精确匹配。
-
不需申报时:可出现一对零(仅核注清单填报)或一对多(批量归并)的情况。
-
-
状态与用途
核注清单用于记录保税货物的实际库存变动,报关单则用于通关申报。需确保两者反映的货物状态(如是否已报关、是否在保税期)一致。
三、特殊规则说明
-
可归并条件
-
料件归并 :需满足10位商品编码、申报计量单位、中文名称、币制、原产国五项相同。
-
成品归并 :需满足10位商品编码、申报计量单位、中文名称、币制、最终目的国五项相同。
-
不可归并情形包括:消耗性物料、涉及单耗标准的成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货物等。
-
-
系统比对逻辑
-
系统优先按10位商品编码进行精确比对,若不一致则退单并转为人工审核。
-
单一窗口系统对不存在的HS编码支持保存,但需注意后续申报风险。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关联账册 :需关联区内企业手账册号,确保数据来源可追溯。
-
申报差异处理 :若因管理需要单列商品或特殊物料,需在报关单中单独申报。
通过以上比对内容的严格审核,可有效保障保税货物的合规性,避免因数据差异导致的通关延误或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