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省会改为合肥,主要基于历史决策、地理优势和战略考量三大关键因素:1945年国民党政府因统治需求迁至合肥,1952年新中国确立其省会地位;合肥位于安徽中部平原,交通便利且土地资源丰富;其远离长江的地理位置在军事防御中具有战略缓冲作用。
-
历史决策奠定基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为便于统治,将省会从安庆(怀宁)迁至势力范围内的合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皖北行署设于合肥,1952年正式确认合肥为省会,延续其政治中心地位。 -
地理与交通优势
合肥地处安徽中部平原,承南接北、连接东西,是天然的交通枢纽。广阔的平原土地为城市扩容提供条件,开发成本低,有利于全省资源调配与均衡发展。 -
军事与战略考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远离长江的地理位置被视为军事防御优势,避免长江沿线易受攻击的风险,成为内陆战略缓冲地带,保障区域稳定。
合肥作为省会,既顺应历史沿革,又兼顾地理与战略需求,成为推动安徽全省发展的核心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