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被本省人戏称为“徽京”,核心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及经济文化辐射力:三面被安徽城市包围,方言饮食与安徽东部高度相似,且作为跨省都市圈核心,对安徽马鞍山、滁州等地的吸引力远超省内部分城市。
-
地理“偏安”江苏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角,与安徽马鞍山、滁州的直线距离比到省内苏州、无锡更近。以南京为圆心的80公里半径范围内,56%区域属安徽,44%属江苏,形成“安徽包围南京”的独特格局。禄口机场到马鞍山市中心的车程甚至比南京市区更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地缘亲近性。 -
历史行政纽带
清代江南省拆分后,安徽布政使司曾驻南京近百年,安徽官员需赴南京办公,民间长期视南京为实际省会。明朝移民潮中,朱元璋从安徽迁入大量人口,重塑南京方言为江淮官话(与皖东同系),至今南京话与合肥话的差异远小于与苏州话的差异。 -
经济文化双向渗透
南京都市圈涵盖安徽4市(马鞍山、芜湖等),安徽籍人口占南京外来务工者比例最高。苏宁、雨润等本土企业创始人均为安徽人,皖东居民就医、购物首选南京而非合肥。饮食上,两地共嗜淮扬菜系,盐水鸭与皖南板鸭同源,柴火馄饨等小吃习俗高度重合。 -
省内“散装”效应
苏州GDP长期压制南京,苏南城市更倾向对接上海,而南京对苏北辐射有限,反与安徽城市形成产业链互补(如马鞍山承接南京钢铁产业)。这种“省内存在感弱、省外影响力强”的反差,催生了“徽京”的调侃。
南京的“徽京”标签实为跨省协同发展的缩影,既反映历史积淀,也体现现代都市圈打破行政壁垒的实践。对于安徽毗邻地区,南京是触手可及的“省会”;对江苏而言,这种独特定位恰是南京作为枢纽城市价值的另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