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但202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项目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问题, 突出表现为"建设标准不达标""监管环节缺失""资金使用不规范"三大乱象,引发社会对农业基础设施质量的广泛关注。
-
建设标准不达标
部分项目未按国家规定的"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施工,例如灌溉管道厚度不足、田间道路偷减水泥标号,导致农田抗灾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作物产量。 -
监管环节缺失
地方政府验收流于形式,甚至出现"用普通农田冒充高标准农田"的情况。第三方检测机构与施工单位勾结,出具虚假合格报告,暴露基层监督机制失效。 -
资金使用不规范
中央财政每亩1500-3000元的专项补贴被层层截留,有地区将资金用于修建非农设施;部分企业通过虚报工程量套取补贴,损害农民实际利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14亿人饭碗,需从严惩处违规行为、建立全流程追溯系统,同时引入群众监督机制,确保"藏粮于地"战略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