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式框架与一般框架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梁柱节点处存在刚域、需考虑剪切变形且受力特点更复杂,以下是具体对比分析。
-
结构特性差异
壁式框架的梁柱节点区设有刚域区域,节点本身作为固定支点增强刚性,直接提升整体抗侧刚度;而普通框架梁柱节点通常按铰接或柔性连接设计,节点转动自由度较大。壁式框架的梁柱截面高度较高,需在计算中引入剪切变形修正系数来调整实际刚度,普通框架则默认忽略剪切变形对刚度的影响。 -
计算方法核心区别
采用D值法分析时,壁式框架需将带刚域的杆件简化为等效截面构件,计算转动刚度时合并考虑刚域长度与剪切效应,公式为:
等效刚度 = (无刚域转动刚度 × 修正系数)
该系数由节点刚域范围和杆件材料特性决定。普通框架则直接应用标准转动刚度公式,未包含刚域修正项。 -
力学性能对比
壁式框架因刚域和连梁协同作用,呈现整体剪切型变形,多数楼层出现反弯点,弯矩图呈阶梯状突变;普通框架多为弯曲型变形,弯矩沿层高平滑变化且反弯点有限。前者侧向刚度分布更均匀,但受连梁开裂风险影响显著,需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
设计应用场景区分
壁式框架适用于高层建筑核心筒或需高抗侧刚度的结构部位,通过调整连梁刚度比α优化整体抗震性能;普通框架适用于常规建筑的主体承重体系,侧重施工便捷性与经济性。当洞口宽高比超限(如壁式框架的墙肢宽度/洞口尺寸≤1),连梁刚度接近墙肢时,仍需按壁式框架理论设计。
总结而言,壁式框架以刚域强化和剪切修正为核心设计要素,侧重高层结构抗侧需求;普通框架更注重经济性与标准化设计,两者需依据具体建筑功能选择适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