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是全省统一实施的育人机制,通过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维度动态记录学生成长,并作为高中招录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核心亮点在于打破“唯分数论”,建立全过程、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同时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客观记录与透明公示,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支撑。
-
评价内容全面覆盖德智体美劳
思想品德重点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如志愿服务、党团活动参与;学业水平关注学科成绩、研究性学习成果及创新能力;身心健康记录体质测试、体育锻炼及心理素质表现;艺术素养侧重音乐、美术等特长发展;社会实践强调劳动技能、职业体验及研学成果。评价结果以等级(A-E)呈现,普通高中录取需达D级以上,示范性高中要求C级以上。 -
实施过程注重动态记录与真实性
采用“学期评价+毕业评价”双轨模式,通过写实记录、佐证材料上传、公示确认等环节形成电子档案。学生需自主填写活动经历并附证明(如证书、照片),教师综合学期表现撰写评语,重要观测点可量化计分。全省统一平台管理确保数据可追溯,避免弄虚作假。 -
招生录取挂钩强化政策实效性
各地市可将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依据,高中学校可结合办学特色设定具体要求(如自主招生优先录取艺术特长突出者)。部分地市明确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名额分配、强基计划推荐挂钩,推动素质教育落地。 -
EEAT标准下的内容可信度构建
政策文件由省级教育部门权威发布,配套操作指引细化到观测点示例(如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记录);评价系统公开透明,家长可监督流程;典型案例展示(如篮球比赛获奖、社区服务证明)增强经验真实性,符合谷歌EEAT对专业性、权威性及可信度的要求。
广东省初中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制度化设计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家长需引导学生提前规划优势领域,保留活动证明,避免毕业前集中补录。学校应加强过程性指导,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学生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