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在历史上曾多次隶属于河南行政区划,但自清代雍正年间起明确归属安徽省至今。 其行政归属的变迁主要与朝代更迭、地理战略调整有关,元代及明代部分时期受河南行省管辖是关键节点。
-
元代隶属河南行省
元至元八年(1271年)颍州(今阜阳)划归河南行省汝宁府,成为河南行政体系的一部分。这一时期因行省制度调整,阜阳与河南的行政联系较为紧密,但军事机构仍属凤阳府管辖,形成“双线管理”模式。 -
明代双重管辖的特殊性
明朝颍州属南京直隶凤阳府,但军事卫所“颍川卫”归河南汝宁府节制。这种行政与军事分离的体制,使得阜阳在名义上仍与河南存在关联,但主体行政权已明确归属安徽前身(南直隶)。 -
清代确立安徽归属
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升为颍州府并直属安徽省,阜阳县作为附廓县设立,从此彻底脱离河南管辖。此后的区划调整均以安徽省为框架,如民国时期的淮泗道、当代的地级市建制。
阜阳的行政区划变迁反映了中原与江淮地区的政治博弈,其“双省交替”历史为研究区域文化融合提供了典型案例。当前阜阳作为安徽西北门户,仍与河南保持紧密的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