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传承人是淮河流域文化瑰宝的守护者,他们以舞蹈、音乐和戏剧为载体,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从马彩娣的“四颗心”教育理念到冯国佩的“东方芭蕾”创新,传承人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更通过现代舞台和国际交流让花鼓灯焕发新生。关键亮点:融合扬剧与花鼓灯的跨界创新、留守儿童艺术教育的公益实践、国际奖项背后的文化自信。
花鼓灯传承的核心在于“活态保护”。马彩娣夫妇在怀远县常坟镇创办的花鼓灯培训班,30年间培养8000余名学生,将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送进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他们独创的“毛竹把杆”“打谷场排练”等土法教学,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而《大河湾的孩子们》等作品在夏威夷国际艺术节摘金,则展现了传统舞蹈的全球表达力。
传承人的专业性体现在对技艺的极致打磨。冯国佩将武术动作融入“兰花”舞步,创造出“小金莲”风格;郑九如以“小白鞋”的素雅服饰塑造刚强村姑形象。当代传承人李萍更将陈派花鼓灯推向国际,其编导作品《千里长淮一条线》通过CID国际舞蹈委员会认证,让“淮畔幽兰”的韵律登上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舞台。
权威性来自官方与民间的双重认可。花鼓灯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蚌埠、凤台等地建立专业艺校和传习基地。凤台县政府每年拨款300万元奖励优秀演员,而马彩娣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则体现了国家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高度评价。这种“政府扶持+民间自发”的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持续保障。
花鼓灯的未来在于年轻化与数字化。传承人正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三道弯”舞姿,用《幸福快车》等新编舞剧吸引Z世代观众。建议关注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团的巡演动态,或参与传习基地的公益工作坊,亲身感受这项“东方芭蕾”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