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壮族拥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包括历史悠久的古壮字和现代推行的拼音壮文两种形式。前者是借鉴汉字构字法创造的民族文字,后者则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制定的标准化文字,两者共同承载了壮族的语言文化传承。
-
古壮字(Sawndip):起源于唐代的民间自发文字,通过借用汉字偏旁或重新组合记录壮语,例如“田”加“那”表示“水田”(naz)。这种文字主要用于史诗《布洛陀》、山歌抄本等,但因缺乏统一规范,各地字形差异较大,未成为官方通用文字。现存约4800个正体字,收录于《古壮字字典》。
-
拼音壮文:1955年政府以武鸣壮语为标准音创制,1982年修订完善。采用26个拉丁字母和声调符号,如“广西”写作“Gvangjsih”。目前用于双语教育、媒体及公共标识,但普及率受汉语影响较大。
-
文化意义与现状:古壮字是研究壮族历史的重要遗产,而拼音壮文助力现代语言教育。尽管面临传承挑战,两者均体现了壮族对文化身份的坚守。感兴趣者可查阅《古壮字字典》或探访广西民族文化机构,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厚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