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部分患者伴随咽痛、腹泻或嗅觉丧失,重症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或多器官损伤。随着病毒变异和个体差异,症状表现呈现多样化,但早期识别与科学应对仍是关键。
-
典型症状:发热(体温37.3℃-39℃)、持续性干咳、全身乏力是三大核心表现,约60%-70%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部分病例伴有鼻塞、流涕等类似感冒症状,但肌肉酸痛和咽痛更显著。
-
非典型症状:约20%患者出现消化系统异常,如食欲减退、腹泻;少数报告味觉/嗅觉减退或丧失,可能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有关。儿童病例可能以皮疹或高热起病,需与猩红热等鉴别。
-
重症预警信号:一周后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于93%或意识模糊,提示可能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立即就医。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重症风险更高。
-
无症状感染:核酸检测阳性但无临床表现的感染者仍具传染性,约占15%-30%,需通过筛查发现。此类人群的病毒载量可能与轻症患者相当。
-
变异株差异:2025年流行毒株的潜伏期缩短至3-7天,但上呼吸道症状(如喉痛)更突出,肺部病变比例较早期毒株下降约40%。
建议出现症状后居家抗原检测,避免交叉感染;若高热超3天或基础疾病加重,应尽早就医。保持室内通风、科学佩戴口罩仍是有效预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