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作为专业助人者,其职业伦理和限制性准则的核心在于保护来访者权益、维持专业边界、避免权力滥用。不能突破保密原则(除法律豁免情况)、不能建立双重关系(如经济/情感纠葛)、不能替代来访者做决策,这些限制既是行业底线,也是咨询生效的前提。
-
保密与法律豁免的平衡
心理咨询师必须严格保护来访者隐私,但遇到自杀/伤他风险、儿童虐待等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时,需启动预警机制。例如,来访者透露计划伤害他人,咨询师需在最小披露范围内采取保护措施。 -
双重关系的危害性
咨询师禁止与来访者发展社交、经济或亲密关系,包括咨询结束后3-5年的“伦理冷却期”。曾有案例显示,咨询师与来访者合伙创业导致专业判断被利益扭曲,最终加重来访者心理创伤。 -
能力边界与科学局限
心理咨询师不能开具药物(无医学资质)、不能承诺“治愈”(心理成长非线性)、不能通过测试下定论(如MBTI仅作参考工具)。例如,面对重度抑郁症患者,需转介精神科而非自行处理。 -
价值中立与非指导性原则
咨询师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如要求离婚来访者复婚。有效做法是通过提问引导来访者自我觉察,而非直接给出“正确人生答案”。 -
避免剥削与权力滥用
低价或免费咨询若附加不合理条件(如要求来访者承担杂务)均属违规。正规咨询需明确收费标准、时间设置(50分钟/次),避免模糊性依赖。
心理咨询师的“不能”本质是将专业伦理转化为具体行动红线,这些限制既保护来访者免受二次伤害,也确保咨询师在安全框架内开展工作。若发现咨询师突破上述边界,来访者有权终止关系并寻求行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