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价格差异显著,从万元级家用产品到百万元级工业设备均有覆盖,核心价格区间集中在5万-50万元,其中人形机器人因技术迭代和国产化加速已出现10万元以下的消费级产品。
-
工业机器人:国产轻型六轴机器人(如埃斯顿ER系列)起价约5万元,中型负载机型(10kg级)约15万-30万元,重型设备(如库卡KR 500)可达50万-100万元。协作机器人因技术门槛较高,国产优傲UR5等型号价格约25万-40万元,但二手市场可低至15万元。
-
服务机器人:家用扫地机器人(科沃斯T20 Pro)价格2999-5999元,高端陪伴机器人(小米CyberOne)约6999-12999元;商用场景中,酒店配送机器人(云迹科技Run)售价15万-30万元,医疗导诊机器人(新松Risebot)则需30万-60万元。
-
人形机器人:2025年价格战加剧,基础款如宇树G1仅9.9万元,全尺寸型号(优必选天工行者)降至29.9万元,工业级(智元远征A2)量产目标价20万元以内。特斯拉Optimus预计国内售价18万元,但国产供应链优势使本土品牌性价比更突出。
-
特种机器人:水下检测设备50万-200万元,消防救援机器人80万-150万元,医疗手术机器人(如天玑TM)约500万元,航天探测类(如玉兔号)成本超亿元。
提示:选择机器人需平衡性能与预算,国产设备在售后和兼容性上更具优势,二手或租赁模式可降低初期投入。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价格将进一步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