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清考政策从2018届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这是教育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该政策旨在严把毕业出口关,杜绝“清考”等毕业“放水”行为,推动高校建立更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
政策背景与目的
清考制度原本是为挂科学生提供的补考机会,但部分高校存在降低标准、变相“放水”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业压力不足、教学质量下滑。取消清考旨在倒逼学生重视日常学习,强化过程考核,确保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 -
实施范围与时间节点
- 2018年教育部发文明确要求:各高校需逐步取消清考制度,2018年及以后入学的本科生(即2018届起)全面执行。
- 部分高校提前试点: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早在2016年已先行取消清考,探索更严格的学业评价机制。
-
替代措施与学业支持
取消清考后,高校通过加强过程性考核(如期中考试、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增加补考或重修机会、提供学业帮扶(如辅导班、导师制)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要求,避免“一挂了之”。 -
对学生的影响与建议
- 学习态度需转变:依赖清考突击过关的模式不再可行,学生需注重日常积累。
- 合理规划学业:遇到学习困难应尽早寻求帮助,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提升成绩。
取消清考政策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学生需适应更严格的学业管理,而高校也需完善配套支持,共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