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16个身着东北特色花袄、手持红手绢的机器人“福兮”,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极具创意的《秧BOT》表演。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灵活扭动身体,还能完成高难度的手绢旋转、抛掷和回收动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成为当晚最吸睛的节目之一。
节目亮点
人形机器人与传统文化结合
《秧BOT》将传统秧歌舞与现代人形机器人技术相结合,以16个机器人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灵巧的手绢表演,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新面貌。这种融合不仅让观众耳目一新,也体现了科技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高难度动作的精准呈现
节目中,机器人展示了“0帧起手转手绢”等高难度动作,这些动作的实现得益于团队为机器人设计的精密关节和先进控制算法。机器人通过精确的关节运动,完成了手绢的旋转、抛掷和回收,动作流畅且富有节奏感,展现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强大。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导演张艺谋与宇树科技、新疆艺术学院的合作,将机器人技术与舞蹈艺术结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机器人不仅模仿了人类的舞蹈动作,还通过其机械特性和灵活的关节,增强了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技术支持
节目中所使用的机器人是宇树科技旗下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这款机器人身高约127厘米,体重约35公斤,配备了23至43个关节电机,能够完成复杂的动作,如单腿跳跃和360度转身。其头部搭载了深度相机和激光雷达,具备全方位探测感知能力,为表演的精准性和流畅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社会反响
《秧BOT》节目一经播出,便迅速引发热议。不少观众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春晚上看到机器人表演,既新鲜又有趣。有网友感叹:“机器人转手绢的动作比我还标准。”还有评论认为,节目展现了科技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无限可能,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与生活融合的期待。
总结
《秧BOT》节目通过人形机器人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结合,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还展示了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类似的人机共舞表演可能会更加普及,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