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是以国家标准形式发布的规章,明确规定了组织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循的合法性、最小必要、公开透明等原则,重点保护个人敏感信息,并赋予用户查询、更正、删除等权利。以下是核心要点:
-
法律属性与适用范围
作为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35273),虽非强制性法律,但被《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引用,成为监管和司法实践的重要依据。适用于企业、机构及第三方评估组织,覆盖收集、存储、使用、共享等全生命周期处理活动。 -
核心原则与用户权利
- 权责一致:组织需承担安全保障责任,采取加密、去标识化等技术措施。
- 最小必要:仅收集与业务直接关联的信息,超期数据必须删除或匿名化。
- 用户自主控制:包括撤回授权、注销账户、反对自动化决策(如个性化广告)等权利。
-
特殊场景要求
- 敏感信息(如生物识别数据)需单独获取明示同意,且原始信息原则上不得存储。
- 第三方共享必须通过安全评估,并告知用户接收方身份。
- 跨境传输需满足法律规定的安全条件。
-
企业合规路径
需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安全影响评估,建立事件应急预案,并通过清晰的隐私政策向用户透明化处理规则。
提示:随着监管趋严,遵循该规范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提升用户信任的关键。企业应结合自身业务细化操作流程,避免数据滥用风险。